韓國數碼音響品牌Aurender,以Hi End音樂伺服器在Hi Fi市場打響名堂,是頂級伺服器的開拓者之一。Aurender背後是韓國上市公司TVLogic,主力研發廣播級專業器材,因此數碼技術是他們專長。所以,當你們進入Hi Fi市場,好一段時間專心在數碼部分作出努力,推出一系列只有數碼輸出的伺服器。直至2017年,他們推出品牌第一款內置平衡DAC線器的型號,名為A10。現而在,Aurender將A10作出簡化,變成只設單端放大的A100,功能依舊,但價錢明顯下調,落入更多人的射程範圍。
三重供電
A10的價格以Hi Fi市場標準來說,其實並不昂貴,以實用功能數量、線路設計及聲音質素,稱為物超所值,亦不算過譽。聽過A10之後所建立的威好印象,對線路相近的A100,自然抱有更大期待。A10內置一大三細環牛;A100減至一大兩細。A10將電腦與聲音線器徹底分離,再於兩者之間加入金屬隔離板;A00內置空間更加緊湊,所以移除了這道金屬板。A10內置兩隻4TB 2.5吋硬碟,再加一隻120GB SSD,播放時會把檔案從前者抄寫到後者,盡可能減少摩打運作時間;A100可以的硬碟改為2TB硬碟,120GB SSD則沒有改變,兩者的分者亦與A10一樣。兩機的數碼聲音訊號,在交由DAC之前,會經過FPGA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晶片和飛秒時鐘,去配上時脈訊號。
雙單聲道
A10設有兩組一模一樣的DAC線模組,每塊都是由一粒AKM AK4490晶片加上鏡像對稱的兩聲道放大線路,兩塊模組加起來,就是四相、全平衡架構;A100直接使用這塊DAC模組,只是分量減半,即是只用一塊,所以只設單端輸出,不過依然是完整的雙單聲道設計。兩機同樣有音量控制功能,也對應MQA (full MQA Decoder)。它們的機背有光纖輸入 (最高24bit/192kHz PCM)、USB Audio Class 2.0輸出 (支援最高32bit/384kHz PMC、DSD256 DoP)、兩個USB插座 (用於連接外置硬碟式記憶體,也可以接上外置光碟機進行自動RIP CD)、一個RJ45插座 (連接網路,既可以播放NAS內的音樂,也可以使用TIDAL串流平台,亦可用專用Remote app進行控制各種功能)。
先玩直推
來到Post76的試音室,Hugo兄已經把Aurender A100接上Cambridge Audio Edge W後級,因為前者有音量控制功能嘛。這樣也好,可以直接地聽到A100的性格。喇叭是Mission ZX-3。A100的性格和A10非常相似,都是非常空接》不作修飾,幾乎聽不到任何調味,所以不同音樂、錄音的分別,在A100播放下,分別都變得非常之大。試音系統使用Tellurium Q的Silver系列RCA線和Blue系列喇叭線,前者的高音雖然明亮,但完全不會尖銳,聲音不惡之餘,反而光輝得來幼細。後者較為溫暖、寬鬆、圓滑。在這種線材配搭下,仍然聽到A100的直接與不修飾,所有訊息都不作打磨地全數發放,連帶聲音密度、動態都一樣,只放而不收。A100的「放」,是全面又平均的,沒有側重哪個頻段,一切都合理又自然。聲音沒有修飾,但並不粗糙。音色沒有固定取向,因此各種樂器的音色差別得到威好還原。只不過,A100也不是完美的,它的輸出只有2Vrms,是A10平衡輸出的一半,假如和高增益的後級或有源喇叭合作,動態表現會比較全面。現在直推Cambridge Audio Edge W,如果不聽電平較低的錄音,即是古典音樂,是不覺有明顯不足,對於動態壓縮較大的錄音,更有驚喜呢,活力十足之餘,音樂推進又爽快有力。只是不夠全面而已。
解放潛能
A100作為訊號源頭,實在非常稱職,集中火力把音樂訊息盡可能全數還原,沒有在這階段加料,因為源頭是性格巨星的話,或是出現訊息量流失,那麼後面就很難調聲,亦不可能挽救失去的聲音訊息。A100的老實、直接,令它成為一台出色的音源。要發揮它的好處,加上一台前級是個好辦法。前級負責提供足夠增益,直接加強A100的動態表現、音像輪廓、控制力、音場大小、聲音分隔度等等。加入Cambridge Audio Edge NQ之後,播放古典音樂都不成問題,動態對比夠強之外,音場也變得更大,線條也更加鮮明,讓A100的出現分析力、高度平衡和準確音色等優點得到明顯強化。
Conclusion:「具備優秀訊源的各種條件」
以A100的表現,表明了自己是一款容易配搭、不挑剔器材和音樂的數碼音樂伺服器,直率地還原錄音原貌,不作修整及調音,令用家更輕鬆地調校聲音取向。而想要更換器材時,這種中性器材是最大機會可以留低,只因可塑性大,也不容易令人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