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第三課,主題依然環繞數碼音樂串流。在硬件配套與音樂串流服務之反,現在準備為大家聊一下兩個近年的熱門話題,分別是 MQA 編碼,以及 5G 無線網絡會否影響到大家的無線音樂串流體驗?以下就嘗試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對此發表見解。
1) 甚麼是 MQA
MQA,是 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 的縮寫,於 2014 年發表,是一種新型號稱無損壓縮技術,能夠大幅縮減檔案體積。其壓縮效能之大,可以令最高 384kHz 的檔案壓成 44.1kHz 大小,並強調可以完整地「解壓」(或稱為「展開」,下文將解釋原因)。MQA 技術突破之處,在於能夠令 Hi-Res 音樂檔經過壓縮之後,可以經網路串流服務傳送。而且現時部分流動裝置,例如 DAP、對應智能電話的小型 DAC,都支援 MQA,令 Hi-Res 音樂的覆蓋面大幅提高。
2) MQA 與 Bob Stuart
MQA 由英國 Meridian 聯合創辦人 Bob Stuart 所主導的團隊所研發。Stuart 在數碼音頻方面的權威,也是精於心理聲學,而且是音響全才,在數碼音頻編碼到揚聲器設計,都有出色成就。要數 Stuart 對上一項影響業界最深的技術,應是當初應用在 DVD-Audio 的 MLP 音頻壓縮技術,也就是 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編碼的基礎技術。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Wikipedia-Meridian_Audio_Founders_Bob_Stuart_and_Allen_Boothroyd.jpg)
3) 進入消費市場
由 2014 年公布開始,MQA 已成為業界熱門話題,但一直未化為實際商品。到了 2016 年,Onkyo DP-X1、Pioneer XDP-100R 兩款 DAP 開始支援 MQA 解碼,不過仍舊沒有 MQA 音樂檔。情況在 2017 年初出現變化,因為 TIDAL 開始提供 MQA 專輯,當中又以華納唱片最為積極配合。現在,除了 TIDAL 之外,另一個網路音樂串流服務商 Qobuz,亦提供了 MQA 格式。
傳統音響及耳機市場以外,智能電話亦開始出現 MQA 一詞。2017 年 8 月發布的 LG V30 也支援 MQA。而其他 Android 系統的智能裝置,也可以透過 USB type C 連接 Zorloo Ztella 微形 DAC,進行 MQA 解碼。串流以外,MQA 編碼亦可存在於單獨的音樂檔案,這類經過 MQA 處理的音樂檔,可以在 2L、Onkyo Music 等網站上買得到。將經過 MQA 處理的 16bit/44.1kHz 格式放到 CD,也是一種方法,即是現時的 MQA-CD。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Onkyo-DP-X1-1000x667.jpg)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Pioneer-XDP-100R-e1589855546759-1000x1139.jpg)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Zorloo-Ztella-e1589855562583-1000x590.jpg)
4) 摺疊與展開
MQA 對外宣傳,曾以「摺疊」作為比喻這種技術:將高於 44.1kHz 或 48kHz 的訊息,以近似噪音的形態,「摺疊」到 44.1kHz 或 48kHz 取樣率之內。假如是「對摺」的話,44.1kHz 的 MQA 檔案展開之內,就是 88.2kHz,而且「摺疊」次數不限於「對摺」,因此 MQA 收藏的 Hi-Res 訊息也不會局限於 88.2kHz、96kHz,最高可達 352.8kHz、384kHz。另一項重要賣點,是標榜壓縮後的檔案,可以完整展開成壓縮前的原貌。亦有人指出,MQA 的重點不是取樣率,而是位元深度,即是將 24bit 縮進 16bit。MQA 本身所指的Hi-Res,並非指數碼層面上的「高清」,而是「模擬」領域,所以 MQA「展開」之後是否 Hi-Res,是存在爭議的。還有人解釋,之所以在模擬領域製造高清聽感,是涉及 Bob Stuart 另一擅長範疇「心理聲學」。著名 Hi-End 數碼器材品牌 MSB 的產品設計負責人 Daniel Gullman 則在某個訪問中被問到 MQA,他形容 MQA 近似 HDCD(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而 HDCD 也是一種數碼壓縮技術,將 20bit 位元深度壓至 16bit,再於對應 HDCD 編碼的 CD 機內還原。總之 MQA 的原理,還有不少未能釐清的地方。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UMC1000-Daniel-and-Jonathan-2000px-2000x1000-1-1000x500.jpg)
5) MQA會變聲?
這不應是疑問句,因為經過 MQA 處理過的音樂檔,就算以不對應 MQA 的 DAC 去播放,同樣都是 PCM 16bit/44.1kHz,聲音亦與原版不一樣,這是已知事實之一,只是有人覺得原版較為好聽,也有人認為經 MQA 處理後音質有所提升。當 MQA「展開」為壓縮前的面貌,例如 88.2kHz,聲音亦可能與經 MQA 壓縮前的 88.2kHz 檔案,在聲音上有差異。另一樣需要注意是,可能進行 MQA 編碼處理的,不限於 Hi-Res 檔案,Red Book 格式的 16bit/44.1kHz,亦可進行 MQA 處理。挪威錄音廠牌 2L,長期在網站提供一些同一錄音的不同規格檔案,供大眾比較當中差異,現在亦提供MQA版本,值得大家花少少時間去下載比較。需要提一提的是,2L 本身的錄音製作規格是 PCM 24bit/352.8kHz,大家可以此作為對比參考。無論如何,MQA 的出現,令網路音樂串流服務可以突破 16bit/44.1 或 48kHz,已經是一項不得了的成就。
![](https://post76.hk/news/wp-content/uploads/2020/05/2L-1000x1000.jpg)
6) 5G 對無線音樂串流的影響
5G 流動流動網絡的賣點是高速與穩定。其實現時的 4.5G 已足夠應付 1,411kbps FLAC 串流規格,即是等同 16bit/44.1kHz,也就是現時包括 TIDAL 在內,多個網路音樂串流服務提供的最高規格。不過,雖然4.5G頻寬足夠應該高品質音樂串流,但穩定性依然時有起伏。對於 5G 的期望,第一項自然是穩定性要有明顯增幅。第二項,是希望有串流服務商會提供真正 Hi-Res 的無損壓縮規格音樂,只是這項期待機會頗細。只因現時串流最高固定在 1,411kbps FLAC,不只是家用寬頻的速度問題,單單是串流服務商的伺服器負荷,問題嚴重程度已高於寬頻速度,而且問題不止伺服器負荷,所以不能期望 5G 在這方面帶來改變。
總結:有選擇才有得玩
關於 MQA 的爭議固然不少,不過正如上文提及的,令網路音樂串流服務在 1,411kbps FLAC 規格下傳送 24bit 音樂,已經是一種成就。至於經過 MQA 處理前、後的聲音變化,你是否喜歡,就可以自行作出對比,反正 TIDAL 提供兩個版本,能夠滿足音樂發燒友喜歡「玩」的意慾。經過連續兩篇音樂串流服務相關介紹之後,下一課將回到硬件之上,講解如何將 NAS 這種電腦產品融入音響系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