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 (Mark Twain, 1835-1910) 曾經講過:「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荒誕,因為虛構的故事是在一定的邏輯下進行,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小說只有文字,要靠讀者理解然後自行在腦海中幻想畫面。電影誕生後,許多事情可以真實地記錄下來,那些人性的黑暗面和醜惡罪行,未能即時拍下的,大可案件重演,用聲音和畫面將其離奇與驚嚇的細節,一一呈現觀眾眼前。
不過要將奇案拍到叫絕的,我想非緊張大師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傑作《觸目驚心》(Psycho, 1960) 莫屬,此片更在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驚慄電影中被評為首位,影響後世多部恐怖駭人、懸疑驚慄的作品。《觸目驚心》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同名小說 (Psycho, 1959) 作藍本,講述1957年發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著名變態連環殺手艾德•蓋恩(Edward Gein, 1906-1984)的罪行,他殺害並肢解了多名女子,也就是後來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 及《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的主角原型。
在完成了兩部鉅製《迷魂記》(Vertigo, 1958) 及《奪魄驚魂》(North by Northwest, 1959) 之後,被定型為驚慄大師的希治閣在六十歲時希望創新轉型,計畫製作自己第一部帶有恐怖類型的驚慄電影《觸目驚心》。許多人未必分得清恐怖 (Horror) 與驚慄 (Thriller),恐怖通常帶有血腥暴力,不重情節邏輯,以驚嚇的畫面去令觀眾從座位中嚇得突然大喊跳起;驚慄是以情節景況慢慢推進,令你精神和全身肌肉逐漸緊張,牢牢抓住座位或旁邊的朋友。因此香港尊稱希治閣為緊張大師最貼切不過。
上世紀六十年代,對於這位貴為殿堂級導演,要籌拍一部講述變態連環殺手的低俗恐怖故事,投資者自然紛紛卻步;可是希治閣一早已秘密地將小說的電影版權,向作者 Robert Bloch (1917-1994) 以九千美元買下,最後惟有自行投資,抵押自己的物業,採用了當時替他拍攝電視劇集的班底,並以黑白菲林拍攝以降低成本,男女主角安東尼.柏堅斯 (Anthony Perkins, 1932-1992) 和珍納.李 (Janet Leigh, 1927-2004) 亦非當時紅星。大師淪為B片導演,滋味並不好受,因此希治閣曾在被訪中訛稱採用黑白菲林代替彩色拍攝,是因為怕浴室殺人一幕鮮血被冲走時太過血腥噁心,當然這是維護自己尊嚴的謊話而已。
不過,在這重重財政壓力下,卻激發了大師的無限創意。例如他為求將劇情和結局保密,要求整個工作團隊發誓和簽定協議,更命人將市面上的小說原著買光,以減少知道結局人數;公映時為免觀眾事後劇透,在每家戲院入場位置放上印有自己肖像的人形告示牌,勸喻大家別扼殺了朋友欣賞《觸目驚心》的樂趣,更要求觀眾準時入場欣賞以免錯失任何情節,若然遲到就算是影院老闆親戚甚至美國總統或英女皇,也不准入場。如此一系列奇特市場推廣手法宣傳,令到《觸目驚心》一公映即造成哄動。原來希治閣執導每部電影報酬是美金 $250,000,但派拉蒙公司並不看好這套沒品味的劇本,認為賣座必定欠佳而任由希治閣以佔電影六成花紅條件去自資攝製此片,80萬美元的低成本製作,換來票房勁收4千萬,希治閣因此片個人收入超過 1500 萬美元,經通脹調整後約為現在1.3億美元!這背水一戰之伇令大師變成大富豪了。
出神入化地利用蒙太奇 (Montage) 電影剪接手法的技巧,更是希治閣的專長,這點完全在《觸目驚心》最經典的浴室殺人戲中表露無遺!這幕三分鐘的場面,分鏡與剪接設計精密,殺人並無刀肌觸碰,女角全祼卻玉帛不見,且美妙地利用作曲家伯納.赫曼 (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 的提琴全弦配樂和刀插蜜瓜的聲響作音效,帶動觀眾的想像力之餘又能通過到電檢的審查。如此無需看見的暗場交待,卻有置身現場之感的驚恐,曾經令許多觀眾長久不敢淋浴,也成為最佳電影恐怖美學的必看教材,對後世的文化影響深遠。今年的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就選映了《觸目驚心:78/52大解密》(78/52, 2017),一部花了91分鐘來剖析這幕三分鐘經典片段的紀錄片。有興趣重溫浴室殺人戲片段,在網上輸入關鍵詞Psycho Shower便能找到。
當鏡頭對著血水漩渦流入排水孔溶入女角被殺後伏屍地上的瞳孔大特寫,再慢慢拉出她的眼睛與臉容,眼珠旁的殘留水滴,猶如臨終時絕望和後悔的眼涙,配合驚訝、後悔而不甘的眼神,再慢慢移到房外床頭櫃面那筆挾走的四萬元公款,意義深長,竟然可將死亡拍得如此綺麗動人,令人讚嘆。
當投入了電影的世界時,我已分不清,究竟現實是否比電影更恐怖?但回到殘酷的現實裡,看到人類的醜惡,答案已呼之欲出。否則,何以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小說家,明末清初的蒲松齡 (1640-1715) 會寫下《聊齋志異》這本鉅著,來諷刺人比鬼更為可怕!